一场比赛背后的“成长突围”
前不久,陆军某旅某连的3名军官,收到第八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一等奖证书。在全军千余支队伍的激烈比拼中,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所在集团军唯一获得一等奖的参赛团队。
连队工作忙碌,组队参赛的这3名连队干部,是如何“突出重围”、挤出时间学习研究军事建模这个对普通官兵来说比较冷门的专业?他们参加这次竞赛,又收获了什么?让我们走进该旅,听听大家都有什么样的感受。
李章磊、凌祥、陈文超(由左至右)研究军事建模理论。于建伟摄
谋算,是指挥员的另一双眼睛
■陆军某旅某连连长 李章磊
当我决定接受排长凌祥的建议,组队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时,身边不少战友提出异议,比如“军事建模对连队工作有什么帮助”,又或者“参加比赛会不会耽误连队工作”。
军事建模是以军事问题为驱动的一种数学建模方式。在我看来,军事建模如同排兵布阵,是在特定环境中对资源、人力或战术策略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达到完成军事任务的最优效果。军事建模竞赛,可谓新时代科技练兵的大舞台,为部队破解备战打仗难题提供“更优解”,对基层干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指挥员不仅要懂军事会指挥,更要懂技术善谋算,科技素养是指挥员的另一双眼睛。”备赛之初,营长给了我们很大鼓励。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基层工作如同一盘复杂的棋局,需要前瞻视野去布局、统筹兼顾去抓建。如果一线带兵人不懂“十个手指弹钢琴”,面对工作压茬展开、任务多头并进,很容易手忙脚乱,甚至贻误时机。
当然,我也听到过不一样的“声音”。“当连长,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来的时间研究军事建模?”兄弟单位的一位连主官曾问过我这个问题。
我想,时间是科学“统”出来的。备赛期间,我把整个连队当作军事建模的“大模型”,抓关键、重统筹,把时间都用在刀刃上,连队训练水平有所提升,在上级组织的几次考核中取得好成绩。比赛中,我把在连队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和对战场痛点的理解融入模型构建中,凌祥忍不住感叹:“连长,这个模型真有‘兵味’。”
这次参赛经历,给了我不少启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精尖装备列装部队,如果官兵科技素养不高,再好的装备可能也无法发挥最佳作战效能。我想,可以把军事建模思维纳入连队军事创新工作,针对训练演习中遇到的“卡脖子”难题,发动官兵一起动脑子、建模型、找最优解,让各项工作的“准星”始终对准战场“靶心”。
干部万沂蒙:都说李连长会带兵、善管理,他这次参加军事建模比赛,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所在。他把拆解复杂问题、优化处理流程、用数据支撑决策的思维,运用到连队训练和管理上。近段时间,我主动向他请教,尝试将军事建模思维应用到连队工作中,发现一些训练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顺畅,解决问题也更加高效,让我抓建连队的信心更足了。
干部杨斌:古往今来,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都是“庙算能手”。在科技强军的时代大潮下,懂指挥、懂技术、善谋划、能统筹,是各级指挥员打赢未来战争的必然要求。我了解到近期全营会组织一次军官能力提升集训,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请3名参赛队员讲一讲军事建模思维,以此提升大家统筹全面建设、解决矛盾问题等任职能力。
学习,是军人的另一个战场
■陆军某旅某连副连长 陈文超
“军事建模?这个领域我从没接触过,能行吗?”当连长李章磊抛来参加第八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的“橄榄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李连长说,军事建模是为破解部队现实瓶颈问题提供“锦囊妙计”,助力部队战斗力生成。这让我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李连长继续给我鼓劲:“咱们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不都是你想办法解决的吗?军事建模就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凭你的学习能力,很快就能掌握。”
连长的话点醒了我,也激起我的斗志。来连队任职后,我碰到不少技术问题:为了解决战车“趴窝”,我几乎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在密密麻麻的元器件中寻找故障点;检修装甲车的电路,我把全车数百条线路逐一排查……我想,也许我的能力有欠缺,但不缺好学的态度和钻研的劲头。在他俩的帮助下,在连队战友的支持下,我下了一番苦功学习,比赛中不仅完成论文撰写,还在团队因无法找到无人车投送最优解陷入苦思时提出解题思路。
善于学习,就会收获进步,这是我此次参赛最深的体会。古人讲:“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如果不学习、不进取,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进而导致能力退化,难以胜任工作。我们从事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最怕的就是遇到没见过的型号、没拆过的部件,常常要跟新故障、新技术打交道,抢修装备更是在和时间赛跑,因此一定要常怀“一天不学跟不上”的本领恐慌和“一觉醒来怕落伍”的危机意识,通过从理论到实操的深入系统学习,锻造过硬技术,保障好部队的战斗力。
干部温文冉:时代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形势任务、新的职能使命对我们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年轻官兵应该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求欲,特别是新理念、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新动态新应用,常关注、勤学习、深研究,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所以,学习是军人的另一个战场,特别是遇到训练成绩提升慢、新装备技术含量高等难题,更要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将学习力转化为战斗力,才能在本领上日进月新,干出一番成绩。
下士黄帅:陈副连长是连队公认的技术能手,我觉得他的诀窍就是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有一次,我配合陈副连长对装甲车进行抢修,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陌生的元器件符号让我产生畏难情绪,但陈副连长通过学习随车资料、研究电路图,顺利完成抢修任务。今后,我要向他学习,沉心研读业务手册,勤学多问,力争早日能够独立修复装备故障。
坚持,是热爱的另一种奔赴
■陆军某旅某连排长 凌 祥
手捧全军军事建模领域最高赛事的获奖证书,看到战友们钦佩的眼神,回想军校毕业后自己始终对军事建模“不离不弃”,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也让我更加相信,坚持做热爱之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上军校时,我迷上了军事建模,那种从一团乱麻的数据里抽丝剥茧,最终构建出清晰模型、找到最优解的过程,十分让人着迷。同学们娱乐放松的时候,我常常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研读,电脑里“塞”满了程序和笔记。我一直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利用所学知识大展拳脚。
毕业来到连队后,我发现与其他各有所好、各有所长的新排长相比,我热衷的军事建模比较“小众”。加之训练任务重、工作节奏快,我一度问自己,这份热爱在现实的土壤里能否生根发芽?然而,当我在业余时间继续埋头研究,还是感受到满满的充实感和愉悦感。我想,如果这种热爱与岗位职责、事业理想紧密结合,就能创造更多可能。
得知可以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的消息后,我的心思活络起来。参赛要三人组队,我可以负责核心算法设计、程序编写,还需要两位“最强搭档”。连长李章磊很感兴趣,表示他可以承担数据统计处理工作,还推荐了副连长陈文超。最终,我们把在连队抓建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都融入建模思路,以精诚合作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我在书中看过一句话——“保持热爱,方能勇往直前,奔赴未知的山海”。我想,作为军人,坚持把热爱融入使命的熔炉,就能淬炼出服务打赢的锋芒。
二级上士张正刚:凌排长把擅长的军事建模和日常工作结合得这么好,带给我很深的触动。入伍前,我特别喜欢绘画,可到了部队后忙于工作训练,画笔上的灰越积越多。最近,我又重新捡起画笔,在海训场创作了以“蛟龙出海”为主题的黑板报,战友们看到后都竖起大拇指,说我的黑板报很“提气”。我想,把热爱的事坚持下去,一定能在部队发光发热。
干部李士杰:从他们参赛的经历可以看出,官兵们如果能将个人兴趣爱好与部队所需、强军实践结合起来,很可能成为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一线带兵人要善于发现战士的优势特长,鼓励他们将个人所长融入连队建设发展,为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就能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慕佩洲、张海琦整理)